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服务 > 经贸摩擦 > 正文

中国农企海外投资风险与对策分析

 发布日期:2018-09-10 14:56:36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农企海外投资风险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联系日趋紧密,越来越多中国农业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但由于不熟悉国际准则、不了解投资国营商环境等原因,中国农企海外投资面临诸多问题,有的甚至存在较大风险。
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农业海外可持续投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牵头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中国农企在海外投资需熟悉和遵守有关国际准则,按投资国法律合规经营,建立尽责管理体系,规避风险。
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增长快、潜力大
张照新认为,中国农企在海外投资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投资办厂,在当地开展生产经营业务;二是收购、并购海外企业,在其原基础上开展运营。近年来,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由以贸易为主,拓展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在投资行业上,由粮食、天然橡胶、棕榈油等农作物的种植加工,向畜牧领域拓展。在投资方式上,收购、并购当地农企的比重增加。在对外投资实践中,中国农企强化了与国外企业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推动了中国农业与国际农业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指引》显示,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全国有近300家企业在4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俄罗斯、拉美及非洲。2016年,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达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存量规模达148.9亿美元。“这意味中国对外农业投资潜力大,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张照新说。
中国农企海外投资存五方面风险
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以老挝、缅甸等湄公河流域为例,该地区农作物资源丰富、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吸引了大量中国农企投资办厂。许多中国企业购买土地后,得到了当地政府授予的土地使用权证,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却发现,有些土地除国有性质外,还归当地社区或氏族所有,如与其融合不好,则给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障碍。
二是政治环境不稳定。以苏丹为例,该国政府自2005年起就加大农业投入,推出一系列的农业复兴计划和鼓励投资政策,在中国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带动下,仅用两年时间,苏丹棉花产量从几万吨增加到30多万吨。然而苏丹南北分离后政局不稳,政府债务高位上升,偿债能力极低,这就意味着所有中国企业与苏丹政府签订的合同都面临很高的违约风险,这给中国农企海外投资带来巨大冲击。
三是外汇风险。投资所在国如果储备货币单一,则极容易受美元波动影响,或遭到蓄意“做空”。中国农企海外投资,结算往往涉及美元、欧元、英镑等多个币种,如果投资所在国货币贬值则会增加汇兑损益金额,情况严重时甚至血本无归。
四是融合成本高。一些中国农企海外收购、经营失败的案例表明,没有对投资项目认真考察,对项目合法性和法律上的可操作性没有征询当地律师专业意见,导致项目本身在合法性上存在漏洞。
五是投资国劳工问题。当地劳工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工会组织、工作意愿、对福利待遇的期许等与国内不同,在国内适用的工作管理制度往往不能发挥作用。
须符合国际通行准则并建立尽责体系
张照新建议,针对上述风险,农企在海外投资,一要经营业务合乎规范,对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和理念要理解,把握潜在风险点,遵守海外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要生产经营公开透明。信息披露及时,与被投资国政商界以及普通民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矛盾、冲突的萌芽阶段就及时预警和积极解决。
三要建立尽责管理体系。《指引》显示,投资尽责管理的实施包括风险识别、防范与应对以及环境-社会影响评估(ESIA)、效果跟踪与沟通等。
四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实施“属地化管理”,与农户和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建立良性连接,注重与当地民众沟通交流,优先聘用所在国人员,有意识地为其留出一定数量的管理岗位。
(来源:新华丝路网,作者:张超,张璐曦)